Hey! I know this is a SUPER LONG page, so, I've created a special quote generator that would randomly pick one of the annotations I made and give it to you as a gift. Try it out here (desktop version is preferred): Generate your quote of the day!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林欣浩

導出from: 微信讀書


第一章 哲学好讨厌

◆ 但在美国人看来,这种制度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保证每个案件的裁断都符合大众的道德观。

◆ 而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哲学讨厌分子在干什么呢?他们在破坏这一切!


第三章 使徒行传

◆ 只有弱者在面对强权的时候,才有质疑权威的需要。

◆ 更具体地说,上帝是善的,而上帝的善表现在上帝对人类的行为要进行公正的赏罚。既然要赏罚,前提是人类必须拥有自由意志,必须有能力自己选择行善还是作恶,否则人类就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上帝允许人类有作恶的自由。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上帝看来,自由比善更重要。 可是等一等,上帝不是全善的吗?

◆ 该理论还可以推论出,上帝不能干涉人的自由意志。因为上帝是万能的,所以有能力预测出人们按照自由意志在未来会作出的各种恶,但是有很多恶上帝都没有阻止。 可是,上帝不是全能的吗?

◆ 这话常被人总结为:“因为荒谬,我才相信。”


第四章 上帝之城

◆ 有句俗话叫“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其实还可以说一句话:“必须用暴力解决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当强者对弱者使用暴力的时候,正说明强者没有别的招数可用了,也就说明他离失败不远了。政权屠杀革命者,说明政权快要灭亡。革命者反过来屠杀群众,说明革命即将失败。朱元璋拼命屠杀官员,结果崇祯临死的时候还是要感慨“诸臣误朕”。


第五章 异教徒

◆ 学传播的曲折道路。 首先,是希腊哲学家被基督徒驱逐,来到叙利亚。在这里,希腊著作从拉丁文被翻译成叙利亚文。 然后是“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学者把希腊著作从叙利亚文翻译成了阿拉伯文。 然后希腊哲学到了西班牙,其中有的神父不懂阿拉伯文,就请人把希腊著作从阿拉伯文译为西班牙文,他再从西班牙文译成拉丁文。 所以那时的希腊著作是从最早的拉丁文翻译成叙利亚文,再翻译成阿拉伯文,再到西班牙文,再到拉丁文。然后咱们能看到的


第六章 神们自己

◆ 而说到辩论,哲学要说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了。

◆ 这在欧洲又掀起了一段研究哲学的高潮。此时的哲学被称作“经院哲学”

◆ 阿奎纳提出了五个方法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五个方法形式相近,我们只举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大致概括为: 世上万事万物都要有另一个事物作为它的原因。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最初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上帝。

◆ 罗素反驳说:那什么是上帝存在的原因呢?如果“万事必有因”,那么上帝的存在还要有自己的原因,上帝如果要依赖于外物存在,那么上帝就不是全能的。假如说上帝不依赖于外物存在,那么“万事必有因”就不成立,那我们就允许有事物不依赖原因存在,那你为什么说这初始因就一定是上帝呢,也可以是其他事物啊。

◆ 罗素说,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上帝要不要符合善恶标准呢?假如上帝要遵守的话,那么上帝就有了自己必须遵守的规则,就不是万能的了。假如上帝可以不遵守善恶的标准,那么上帝就无所谓善恶,也就不是至善的了。

◆ 所以我觉得,对于文明来说,一国的兴亡不可怕,可怕的是焚书,是毁掉学校,是用暴力消灭言论。而让人民获得幸福的方法,就在于千百万文弱书生舍去生命保护一本本书、一张张纸。 敬字惜纸,这不光是书呆子的任务,这更是文明之路。


第七章 群魔

◆ 坊间到处传诵着圣徒碰触别人就可以治病、用目光可以降服猛兽的传闻。比如当时的一则传闻说,一个妇人将从教堂领来的圣饼放到蜂巢里保佑蜜蜂,蜜蜂便在蜂巢外面建了一座小小的教堂报答上帝的恩赐。人们甚至还相信,当教皇利奥九世渡阿尼埃内河的时候,河水就像《圣经》里记录的摩西分红海那样,自动分开让教皇通过。 那时有人在爱尔兰挖了一个洞穴,有些人声称他们进入洞穴并看到了真正的地狱。后来这个洞穴越来越有名,人们蜂拥而至。以至于引来教皇的关注,最后以欺诈的名义下令关闭了这个洞穴。

◆ 历史忠实地履行着诗人海涅的那句名言: 在他们开始烧书的地方,他们最终会烧人。


第九章 奇怪的论调

◆ 我们学哲学是想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观。

◆ 我们不需要了解真正的哲学理论,就已经在“享用”哲学家们的思考成果了,并没有什么精妙的哲理是独独藏在哲学著作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的。

◆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个对自己有好处的人生观,那我们没必要学习哲学,只需要从各种世俗的人生观中选一个就好了。 假如明白了这一点,你还是不满意各种世俗的人生观,执意要翻开哲学书亲自研究一番的话,那么就只有一个原因了: 你不信那些现成的答案。 你怀疑它们。 祝贺你,你被苏格拉底附体了。

◆ 为什么苏格拉底宁愿死,也要怀疑?为什么我们放着现成的快乐不享受,非要亲自学哲学? 因为我们是人,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要思考。 而怀疑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怀疑的最大作用在于能避免独断论,这样才能引导我们寻找正确的答案,免得我们轻信一切未经证实的结论。

◆ 所以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当年的苏格拉底那么招人讨厌,却能被后人奉为圣贤。因为他的怀疑是理性文明的开端和标尺。所有的思想都要因他的怀疑而诞生,最后还要能经得住他的怀疑才算合格。 正是照着这个标准思考,西方人才有了哲学,才有了科学,才创造了现代文明。


第十章 童年的终结

◆ 商业和哲学很有关系。 商人善于谋划思考,因此孕有思辨精神。同时,商业城市人口流动大,所以对外来和新兴的文化更为包容。而不像农业社会那样,强调的是社会稳定,强调的是循规蹈矩

◆ 实际上,笛卡尔比怀疑先哲著作还要更彻底,他要彻底怀疑整个世界:我眼前的这个世界是不是都是假的?我见到的一切会不会都是幻觉、都是梦境?

◆ 他想,不管我再怎么怀疑,“我怀疑”这件事是确定的,它肯定存在吧?那么,只要有了怀疑的念头,就说明“我”肯定是存在的——“我”要是不存在就不会有这些念头了。 这就是名言“我思故我在”的意思。

◆ 我思”和“我在”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推理演绎的关系。即:从前者为真可以推导出后者为真。也就是从“我思”为真,可以推导出“我在”为真。而不是说“我不思”的时候就“我不在”了,在不在我们不知道。

◆ 中国的比喻式哲学,和西方人的数学式哲学


第十一章 理性主义

◆ 笛卡尔想象中的哲学体系应该像欧氏几何一样,先要有一些不言自明的公设,然后用演绎推理的方式推导出整个哲学世界来

◆ 他首先有了“我思故我在”这个前提。 然后他想,我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我在怀疑,这就意味着我不是完满的。因为完满的东西是不会怀疑的。 但是我心中有一个完满的概念,对吧?要不我就不会意识到我是不完满的了。 既然我自己是不完满的,那这个完满的概念肯定不能来自于我自己,必然来自于一个完满的事物。什么事物是完满的呢?那只能是上帝。 好,现在推出这世界上有上帝了。 笛卡尔又想,因为上帝是完满的,所以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既然上帝是全善的,那么上帝一定不会欺骗我,不会让我生活的世界都是幻觉。所以我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证明完毕。


第十二章 形而上学

◆ “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在课本上,“形而上学”被当成一个贬义词,说谁是形而上学,那一定是在骂他呢

◆ “形而上学”这个词英文是metaphysics,它的来历是这样的:话说回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写过很多的著作,从哲学到物理学,涉及了很多学科。

◆ 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研究的是那些高于物理学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

◆ 中文典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比如小孩问“太阳为什么会每天升起落下”,家长可以用牛顿力学来解释。但如果小孩进一步问:“为什么太阳要遵守牛顿力学?”这时候家长就又要打人了:“太阳不遵守牛顿力学还能遵守什么啊?这是什么破问题啊?” 实际上,小孩这里问的又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为什么物理学规律是普世的?我们为什么相信在地球上检验有效的力学原理,宇宙万物都会遵守?甚至于为什么我们相信,那些我们没有观测到的宇宙天体,也会遵守同样的物理规律?我们哪里来的这自信? 这个问题再继续追问下去,就是在追问这个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的本质是物理定律还是我们对物理定律的信念? 回答这些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任务。

◆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里又称作“本体论”。 “哪些知识是真实可信”的问题,在哲学里又称作“认识论”。


第十三章 二元论

◆ 笛卡尔只知道自己的意识存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存在不存在。这个结论暗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他把我们讨论的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心灵,一个是心灵之外的部分。 这种观点就叫作“二元论”。心灵一个元,外界一个元,一共二元。这两个元是相互独立的、平等的,虽然可以互相影响,但谁也不能完全决定另一个。

◆ 因为世界分成二元了,所以这两个元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就成了大问题。

◆ 二元论有一个比较庸俗的用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躲避痛苦。按照二元论的观点,我们的精神世界是独立的,那么外部世界对我们的影响仅仅在于感官体验。其余的精神体验都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活动。


第十四章 唯我论

◆ 假设我们只停留在“我在”的阶段,我们只能确认我自己存在,外界的一切存在不存在我不知道,这就叫“唯我论”。

◆ 简单说,目的论就是认为世间万物是因为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这段话是典型的唯我论和目的论。


第十五章 寒冬夜行人

◆ 对于被压迫的思想者来说,荷兰是全欧洲最幸福的地方,是科学家、哲学家和异端分子的避风港。

◆ 斯宾诺莎最有影响的著作叫《伦理学》,在他去世后才发表。这本书的全称是《按几何顺序证明的伦理学》。

◆ 他总结了几个可以暂时执行的原则,大意是: 第一,说话要尽量让别人明白,只要别人对我们的要求不会影响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求知),那就尽量满足。 第二,只享受为保持健康所必需的生活乐趣。 第三,只求取为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金钱。


第十六章 双星

◆ 那科学家们是靠什么搞研究的呢? 靠归纳法。

◆ 归纳法的意思是,人们通过观察多个个别的现象,总结出普遍的规律。

◆ 这个缺陷就是,演绎推理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新知识。

◆ 但是推理是等价的,所以推理得出的内容其实都包含在它的前提条件里了。换句话说,一本《几何原本》的全部知识其实就是开头的那几条公设和公理,后面厚厚的十三卷内容不过是在不断用其他的形式去重复那些公设和公理罢了。

◆ 对于科学家们来说,数学是通向真理的桥梁,但不是真理本身。 这意味着,数学派的哲学家们创造的不过是能用来衡量世界、随便可以用其他系统来代替的尺子,而他们却把这些尺子当作了世界的真相。

◆ 数学家们指出:归纳法永远都只能立足于有限的事实之上,而不可能把所有的现实全部实验一遍。比如你说“空中的石子一定落地”,那你实验过全宇宙古往今来的所有石子吗?你只是观察了一部分石子,就得出了这个结论。

◆ 笛卡尔、斯宾诺莎代表的数学家派,被称为“理性主义”。 在归纳法里,最重要的是实验数据,是观测结果,它们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证据。这些东西可以用一个词来统称:经验。 所以洛克代表的科学家派被称为“经验主义”。

◆ 假如哲学是一座通向终极真理的巴别塔的话,那么理性主义者的塔高耸入云,每搭建一次,都似乎马上可以触摸到天堂。但是这座塔的根基却是几根破木头,经验主义者们经常溜达过来,随便踹上几脚,这座塔就塌了


第十七章 名利场

◆ 莱布尼茨是数学家,在哲学上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很快就接受了笛卡尔等人的学说,不仅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还和洛克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 莱布尼茨是非常有风度的。他把自己和洛克辩论的书信集结成了一本《人类理智新论》。但是当这本书写成的时候,洛克已经去世了。莱布尼茨认为对手不能答辩了,自己发表和他的辩论是不公平的,于是在自己生前一直藏着这本书没有发表。

◆ 莱布尼茨是理性主义者,自然他也是使用先公设后推理的那套过程。 莱布尼茨的公设是这样的: 物质是占据空间的对吧?那么只要是能占据空间的东西,就可以被分成更小、更简单的东西。 物质无限地分下去,最后剩下的,一定是不占据空间的“东西”——要是占据空间就能再分下去了。 这“东西”不占据空间,所以它不是物质。所以它是精神。 所以一切物质都是由精神组成的。

◆ 莱布尼茨的理论让人想起了斯宾诺莎。两个人的公设都是靠几句“凡是……皆……”之类的话凭空推出了公设。然而结论却相差很大:莱布尼茨的世界是由一群极小的精神组成,斯宾诺莎的世界所有物体是一个整体。

◆ 因为理性主义者所有的结论都建立在不一定靠谱的公设上。只要公设、推理过程中有一点不可靠的东西,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整个体系就不知道扯到哪里去了。最后得出来的结论也就很难让人信服了。


第十九章 机械论

◆ 再比如天文学。如果一个天文学理论只能解释过去已有的观测资料,这不叫本事。关键看能不能预测到未来的天文现象。预测越准确,理论就越是优秀。

◆ 顺着牛顿力学的思路,有人开始想,既然世间万物都要臣服于运动规律,那么动物、人类的身体,是不是也会臣服于这些规律呢?进一步想,是不是人类的思想、感情也会符合运动规律呢?是不是我们头脑中的一切意识其实都不过是物质运动的结果呢?

◆ 用物理学来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观点就叫作“机械论”。 机械论很好理解,我们在学校的时候都受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训练。机械论就是除掉了辩证法之后的唯物主义,也可以叫作“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论和我们之前说过的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都不太相同。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关心的是真理的来源,一个说是归纳,一个说是推理。

◆ 用物理学来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观点就叫作“机械论”。

◆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关心的是真理的来源,一个说是归纳,一个说是推理。机械论在这个问题上倾向于经验主义,认为我们能观测到的东西就是真的。但机械论并不真的关心这个问题,当经验主义者们讨论经验到底可靠不可靠的时候,机械论者不屑于回答这个问题,它直接说:经验不可靠还有啥可靠? 对于理性主义,机械论者就更不屑一顾了。机械论者不相信这世上存在什么高于客观世界的理性。他们认为精神是由物质决定的,精神世界也要符合物理定律。所以研究这世界,我们只要学好科学就行了。

◆ 机械论,也就是机械唯物主义,它对我们普通人最大的优点是,很容易被接受。


第二十章 决定论

◆ 机械论虽然可以条理清晰地解释这个世界,但是按照机械论的说法,人类不过是这个世界中可有可无的一件事物而已,和桌子板凳、花鸟鱼虫没有本质的区别。

◆ 决定论的意思很简单,既然世间万物都可以用物理规律来解释,那么每一个事件之间必然要遵循严格的因果关系。如果人的意识是完全由物质决定的,那肯定也得服从严格的物理定律。那么,整个世界该如何发展,该走向何处,都是由自然定律决定好了的。就像人们根据力学可以预测星辰位置一样,人们也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来预测未来所有的事件。

◆ 学过计算机的同学知道,计算机里也不存在真正的随机数。计算机生成的所谓随机数,实际上是取一个现成的数字(比如系统时间),经过一系列固定公式计算出来的。

◆ 数学家拉普拉斯曾说,只要他拥有足够多的数据,他就可以按照机械定律推出未来世界的全部面貌。这就像某些科幻小说里设想的那样,假如有一台超级计算机,就可以计算出未来的一切。

◆ 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一旦我们接受了最严格的决定论,那就意味着人类没有了自由意志。因为我们的意识是由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决定的。

◆ 除了建立在机械论上的严格的决定论之外,在哲学史上更流行的是部分决定论,也就是说物理世界是被决定的,但是人有自由意志。这当然更容易让人接受。

◆ 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就相信部分决定论。他们认为我们不能控制事物,但是可以控制我们自己对待生活的方式。所以这个学派提倡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 但斯宾诺莎又说,我们还是有追求自由的方法的。假如我们被动地按照必然律活着,那就成了必然律的奴隶。所以,我们应该用理性去领悟事物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我们在整个实体中的处境,也就实现了自由。更进一步说,当我们认为自己和万物是同一个实体的时候,就相当于扩大了我们自己的范围,世间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属于我自己的一部分,这世界对我们的限制也就越来越小乃至于无,我们也就越来越自由。

◆ 这让人想到了佛教的理论。佛教强调因果,这和决定论很像。但佛教同时认为,人有自由去主动领悟世界的本质,假如能做到这一点,人和万物就没有区别,就实现了最大的自由,也就是成佛了。


第二十一章 暴风雨

◆ 挑战机械论和决定论的人,乃至挑战整个科学体系的人,马上就要出场了。 这个人叫休谟,也是一位天才。

◆ 休谟认为,你们讨论“何事真实存在”之类的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人类根本没有能力回答,所以你们才能怎么说怎么都有理,正反两面的观点都能成立。

◆ 于是休谟就说,你们都错了,错在你们讨论的问题超出了人的经验范围。“经验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我们根据经验回答不出来,所以,只能老老实实说不知道。

◆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就算我们怀疑一切事物,“我”这个概念是怎么也怀疑不掉的。换句话说,“我”的概念可以超越一切事物。 可是休谟觉得这个说法不对。 你现在想象一下,“我”到底是什么呢? 你心里肯定产生了很多念头,或许是自己的名字,或许是自己的身体,或许是过去的一段记忆。不管是什么,这些念头都属于感官经验,都是由耳朵、眼睛等感官来感受到的。你试试能不能不依靠任何感官经验来形容“我”是什么?形容不出来了,是吧? 因此休谟认为,我们所谓的“我”,不过是一堆经验片段的集合而已,并没有一个独立于经验的、实在的“我”存在。 笛卡尔认为“我”是超越了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实在是太天真了。在休谟看来,“我”不过是后天学习到的一堆经验片段而已。真正有没有“我”呢?同志们,对不起,咱不知道! 他比笛卡尔怀疑得还狠啊。

◆ 休谟的回答是,不知道就不知道,没关系。我们能得到的经验就是眼前的生活,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面前的生活都是幻觉之前,我们就照着自己平时的经验正常生活下去就可以了。

◆ 有什么知识是切实可信的呢? 他找到两种。 第一种是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比如几何学,它自身是不矛盾的,完全符合逻辑规则,而且不依赖经验存在。我们前面说过,在现实世界中观察不到任何严格的三角形,但是我们仍旧有三角形这个概念。三角形不依赖外物存在。 自然,像斯宾诺莎、莱布尼茨这些人的哲学体系,因为根基是可疑的,所以不在休谟的承认之列。 第二种可靠的知识是我们自己感受到的经验,摸到什么、看到什么,这些都是可信的(当然,还是那句话,这经验是不是来自于幻觉我们先不管)。

◆ 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论来看,人类仅有两种获得知识的办法,一个是靠演绎推理(而且还没得到新的知识),一个是靠经验。

◆ 休谟认为只有两类知识是可靠的。一类是像逻辑和几何那样,既逻辑严谨又不依赖于外物存在的知识;一类是我们感官体验到的知识。

◆ 休谟认为,我们根据理性只能判断事物是不是自相矛盾。就像数学和逻辑都是不自相矛盾的,所以这两者才可能通过理性推导出来。但如果我们用理性去分析燃放爆竹这件事,我们会发现,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我们没有点燃爆竹,只是一扔爆竹、爆竹就爆炸了的情景。这个情景和我们的理性并不矛盾,只和我们的经验矛盾。所以只靠理性是无法察觉因果律的。 总而言之,因果律不符合第一类知识。

◆ 什么叫因果律呢?你不能说因果律就是“一件事的发生是另一件事发生的原因”,这相当于同义反复,说了跟没说一样。 因果律是什么呢?在经验世界里,我们可以把因果律说成:“如果A事件发生了,那么B事件一定会发生。”更严格的说法是: 一、A事件发生在前,B事件发生在后。 二、二者发生的关系是必然的。

◆ 休谟认为,人相信因果律其实是一种心理错觉,只因为我们发现两件事总在一起发生,我们就期待它们能再次一起发生。但这其中并没有可靠的根据。

◆ 但归纳法是怎么回事?归纳法要从个别的事件里总结出普遍规律来。什么叫“普遍规律”呢?“普遍规律”就是相信在某个条件下,某件事情必然发生。这不就是因果律吗?也就是说,研究归纳法的前提,是必须相信存在因果律


第二十二章 哲学怪兽

◆ 我们说过,我们的原则是避免独断论。 那么,当你在左右两个极端里选择中庸的时候,你不能说我随便选择中间的哪一点都行,你必须说明白,为什么你要选一个点,为什么不能更靠左一点,或者更靠右一点。

◆ 我们生活中其实存在着很多类似的中庸观点,听着很美,实际上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完全就是一句废话。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嚣

◆ 话说康德看了休谟的论述之后,很震撼。他觉得休谟说得没错,理性主义属于独断论,经验主义又不能证明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这个比喻里,有色眼镜是先天认识形式,事物原本的颜色是物自体,人类看到的蓝色的世界,是表象

◆ 而科学家们只能研究我们感觉到的事物。也就是说,科学家只能研究表象世界,因此科学家的研究对象都是带有因果律的。 那么,人的自由意志又在哪儿呢? 我们自己的意识就是物自体啊! 因果律只存在于先天认识形式里,并不存在于物自体中。物自体是自由的,我们自己的意识也是自由的。

◆ 换句话说,康德让人的意志受到了先天认识形式的严密保护,因果律不能穿透先天认识形式去控制人的内心意志,所以人仍旧是自由的。 当然,这也意味着作为物自体的自我意识,是没法被我们察觉和把握的。也就是说,科学是永远无法研究人的自由意志的。 问题完美解决。

◆ 康德说,人不可能在大脑完全空白时就直接接受经验,就好像电脑要先安装BIOS才能进一步去读盘、去安装操作系统一样(当然这例子是我举的)。人用来接收外界知识所必备的基础,就是人都具备先天认识形式作为认识能力。 比如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就是人在学习一切知识前,必须先具备的先天认识形式。

◆ 康德给出了几种证明方法,我们说两个简单的: 第一个证明是,我们有感觉对吧,而“感觉”暗含的意思是,我们感觉到的是“我们之外”的东西。不用人教,就知道自己有意识,自己的意识之外还有一个世界。这“之外”两个字,就说明我们有空间概念。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没有空间概念,我们的感受就是一片混沌,连什么感觉是属于自己的、什么感觉属于外界的都不知道。自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也不可能再去学习空间的概念。所以空间这个概念是先于经验的,而且是每个人必有的。 第二个证明是,人类可以想象不存在物体的空间,但是不能想象不在空间中的物体。这说明空间是不依赖外界经验存在的概念。 同样的道理,时间概念也是先验的。


第一章 傲慢与偏见

◆ 黑格尔是形而上学的巅峰,他创造了一个史上最完备、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世界。


第二章 悲观主义

◆ 康德哲学的一大问题是,物自体这东西其实是自相矛盾的。黑格尔的解决办法是取消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关系,也就是说,“我”的理性就代表了真实的世界,根本没有物自体这个东西了。 叔本华的解决方法不同。他认同康德的形而上学,但是不认为物自体是完全不能认识的。理由很简单。 因为“我”自己就是物自体啊。


第九章 科学倒打一耙

◆ 也就是说,你大可以想象每一个电子在某个瞬间有固定的位置和动量,但这对于人类是没有意义的。人类永远无法知道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也永远无法精确预测电子的运动,只能大略猜测它的运动趋势。 而且,因为不能准确预测某个电子下一刻的位置,所以我们连分辨两个电子的能力都没有。当我们观测两个相同电子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两个电子闪来闪去,我们根本没法知道哪个是哪个。


第十二章 逻辑实证主义

◆ 一种是重言式命题,就是类似于“桌子是桌子”这样的话。这样的话当然是绝对正确的,可是这样的话不包含任何有用的信息,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之前的形而上学家们找到的那些所谓终极真理就多半属于此类。因为重言式命题绝对正确,所以就会被误以为是终极真理。这些终极真理一点用也没有。

◆ 还有一种命题,是类似“这朵花是红色的”之类描述片段经验的命题。虽然是新知识,但是无法形成普遍真理,也就无法回答哲学问题了

◆ 其他的哲学问题,特别是形而上学问题,全都是没有意义的伪问题。要么违反了种种逻辑规则,要么无法用经验去实证。

◆ 所以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说的事情,都可以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事情,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凡是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内容都很清晰准确;凡是不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说了也是没意义的,就不用说了。

◆ 说明理性根本无法担负从总体上解释世界、指导生活的任务


第十三章 实用主义

◆ 逻辑实证主义看到的是科学的严谨性,希望哲学也能和科学一样严谨。实用主义则看重科学的实用性,看到科学家没哲学家那么多废话,在科学研究中什么理论好用就相信什么。实用主义者觉得,哲学也得像科学这样,不再说空话,不再讨论空泛的大问题,而是重视哲学的实用性。

◆ 我们还记得吧?这和尼采的真理观很像。尼采说,真理和谬误其实全是虚构的。区分真理和谬误的关键是真理实用,而谬误不实用。


第十四章 终结形而上学

◆ 2020/12/05发表想法

波普尔

原文:具体来说:科学理论必须能提出一个可供证伪的事实,假如这个事实一经验证,便承认该理论是错的。 如果暂时没有人能证明它是错的,那它暂时就是真的。

◆ 具体来说:科学理论必须能提出一个可供证伪的事实,假如这个事实一经验证,便承认该理论是错的。 如果暂时没有人能证明它是错的,那它暂时就是真的。

◆ 你喜欢独处,又不甘寂寞”——这句话把两个相反的情况都概括了,相当于说“一个命题不是正确的,就是错误的”,是重言式,也是不可证伪的。

◆ 注意,不可证伪的命题并不一定是错误的命题,而是属于无法用经验检验的命题。

◆ 历史主义的逻辑是,既然自然社会存在规律,那么历史也应该有规律。我们历史主义者像科学家一样揭示了这个规律,人类按照我们揭示的规律奋斗就可以了。但证伪主义认为,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所有的理论都可能是错的。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历史的必然规律”。

◆ 证伪主义的政治观,最关心的不是谁制定的政策,而是无论谁制定的政策,都不能成为绝对真理。

◆ 可以随时“纠错”而不是“多数说了算”,这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

◆ 逻辑实证主义发现,最后能实证的只有类似“这朵花是红色的”一类的个别经验,找不到有普遍价值的命题。这是为什么呢? 用证伪主义理论来说,这很好回答:因为“所有的花都是红的”这种有普遍价值的命题,是只能证伪不能证实的。

◆ 比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可证伪的命题。要证伪这个命题,就要找到一个永远静止的事物,但是人不可能观测“永远”那么长的时间。

◆ 那个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说:“我的意识是本质的,物质只是我意识的感觉。”唯物主义会说:“你肉体死了,你的意识就没了!”贝克莱或许会说:“不,是因为我的意识没了,我的肉体才死了。”唯物主义会说:“不,你胡说,物质是第一性的,你错了!”总之大家辩论来辩论去,最后也没有一个结果。 证伪主义看见这两个人,会笑着说:“你们辩论不清的根本原因是你们俩的命题都不能证伪呀,都是空谈呀,拜托去那边和巫术、宗教站在一起吧!”


第十五章 实用主义的科学

◆ 奥卡姆剃刀”大致的意思就是,当两个学说都能准确解释同一件事的时候,我们选择更简单的那个。

◆ 前面举的“科学家不断给误差找理由”的例子,就是证伪主义的一个缺陷,刚才我们已经用实用主义弥补了它。 证伪主义还有另一个问题:有些命题的证伪成本太高。

◆ 所以波普尔认为,先有观察后有理论是错的。应该是先有理论(即先提出问题、设定目的),再有观察

◆ 波普尔说,我们并不能证明世上存在普遍的规律,但是人类为了生存,为了便于使用理论,必须要在各种混乱的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来。换句话说,人类是带着“总结规律”的目的去观察、去总结经验的,因而发现了各种普世的规律。 这等于是说:为什么宇宙中存在普世的物理规律呢? 因为人类需要,这样人类改造自然才方便。 这便是实用主义的观点了。

◆ 换句话说,怀疑论者以为自己把所有可疑的东西都悬置起来了,不当它是真的,实际上,这就相当于你当它是假的了! 所以怀疑论者以为自己是谨慎的、中立的,但是怀疑论者对可疑的事情采取了不相信的态度,本身还是一种独断的选择。按照詹姆斯的话说,怀疑论者觉得“与其冒险步入谬误,倒不如冒险丧失真理”。这和盲目相信有什么区别呢?

◆ 我们反对独断论,坚持怀疑主义,结果在我们坚持怀疑主义的同时,我们又犯下了新的独断论。


第十六章 科学是什么

◆ 而且这个过程,被实验者和实验者都是“双盲”的。安慰剂的外形和真实的药物一模一样。吃药的患者不知道自己吃的是真实的药物还是安慰剂,目的是避免患者的心理作用影响结果。同时,亲自给患者服药的医生,也不知道哪些病人吃的是真药。


第十七章 永恒的终结

◆ 我们说过,经验主义者们的论断“只有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才是可靠的”,并非来自于经验。康德用来批判理性的工具却没经过自己的批判。黑格尔讲辩证法,但是他的辩证法到最后却并不辩证。尼采说所谓的真理都是谬误,那他自己的理论不也是谬误了吗?逻辑实证主义用来分析语句的规则,经过自己的分析都变成无意义的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是不能被证伪的。后来到实用主义的时候,罗素批评说:实用主义以“是否实用”为标准评价真理,但是“是否实用”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此追问下去,必然会形成无限回溯,得不出结论。

◆ 因为哲学研究的是“什么知识真实可信”的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按照怀疑精神,任何知识必须先确认是可信的,才能被我们接受。然而,我们用来确认知识是否可信的方法(也就是各种哲学理论),本身也属于知识的一种,它们在给别的知识提出限制的同时,也就是在给自己提出限制。 形而上学的任务之一是保证一切知识的来源是可靠的,如果它连自己的可靠性都不能保证,就正好说明它是独断论。


第十八章 存在与虚无

◆ 萨特有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

◆ 萨特不仅强调自由,还强调责任。 尼采说“上帝死了”,结果不久以后,基督教道德真的失去了垄断的地位。二战后,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变得多元,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用《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中的话说:“如果上帝不存在,什么事都将是容许的。”现在的西方社会,人们获得了史无前例的自由。萨特也说,没有什么绝对的价值观在束缚我们,人是绝对自由的。

◆ 萨特提醒我们,既然有选择的自由,就要承担选择的责任啊。而且萨特还强调,不能逃避选择,哪怕是什么都不选,你也是在选择,也要承担责任。


第十九章 西西弗的神话

◆ 萨特就说,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偶然的。也就是说,稀里糊涂,没有任何理由,人类和世界就这么存在了。

◆ 前面在讲波普尔的时候说过,没有目标、目的,人类就不可能去观察。

◆ 因为虚无主义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意义,人生没有目的。人活着就是活着,没有任何的理由,没有任何值得我们做的事情。

◆ 实际上就是想给自己的人生找一个目的,祛除虚无主义带来的强烈的不适感。 但是形而上学告诉我们,没有办法祛除呀。 所以加缪认为,这个世界是荒谬的。


第二十章 人生的意义

◆ 我们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的人生找一个目标,就是在问:“我为什么活着?” 这也就等于在问:“我为什么不立刻自杀?” 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除。” 这个道理体现在生活中就相当于,人小的时候要问“人为什么活着”,长大了就不问了,不一定是因为知道答案了,而是因为某些原因让他觉得不再需要问这个问题了。 当你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就意味着你已经找到了答案。